國家安全與民主韌性法制研究群

時事快訊

國安法條例與審議式民主的法律關係解析

2025.05.22

時事快訊

國安法條例是什麼?從制度定位看國家安全的立法依據
「國安法」,全名為「國家安全法」,是為確保國家安全、社會安定與法治秩序而設立的基本法律。國安法條例主要針對涉及分裂國土、顛覆政權、間諜活動、恐怖行為等行為設立明確法律界線,目的是在於防範重大危害國家整體利益的風險發生。

這套法律不僅涉及刑事處罰,也牽動國安機關的調查權限、情資運作、通報系統等機制。條例的設立,也強化行政機關對於潛在威脅的事前預防與後續管制能力,使國家可以在合法與憲政框架下,有效因應跨國性與科技化的安全挑戰。



國安法條例的主要內容與施行原則
國安法條例的核心精神,在於明確界定哪些行為構成對國家的重大危害,並提供司法與行政機關執行職責的依據。主要內容包括:

定義國家安全的範疇,例如軍事、經濟、文化、社會穩定等多層次安全

對內外敵對行為的法律定性與處罰依據

對政府機關與國民義務的相關規範

保護機密資訊、基礎建設與重要科技資產

協調中央與地方機關在維護國安方面的分工與配合

條例施行時,應兼顧保障人民基本人權與自由,包括言論、集會、隱私權等憲法賦予的保障權利。因此,制度設計上需在「自由與安全」之間找到適當平衡點。



審議式民主如何與國安法互動?
在當代民主國家中,國安法的立法與實施需經過嚴謹的討論與審議,以符合憲政民主原則。這時,審議式民主作為一種制度性對話與決策機制,發揮了關鍵作用。

審議式民主主張政策應透過理性、公平、多元的公民參與討論形成,國安法這類可能影響基本人權的法律,更需納入多元聲音與利害關係人意見。其重要性包括:

增加法律正當性:透過公眾討論提升法律的認同與接受度

提升政策品質:多元觀點有助補足專業官僚制度的盲點

降低爭議與誤解:民眾在了解法律背景後,較能理性看待國安措施

增進透明治理:公開聽證與立法過程紀錄,有助防止濫權

因此,國安法條例的制定與修正過程,不應只是專家與政府的工作,更應是全民透過審議式民主共同參與的法治實踐。



國安法與人權保障的衝突與調和
國安法的實施往往被質疑是否會侵害個人自由與隱私權。在防範威脅的同時,如何確保法律不被濫用,是各界關注的焦點。

具體來說,爭議常集中在以下幾個面向:

政府監控範圍是否過廣

刑事偵查是否侵犯正當法律程序

民主自由與言論權利是否遭限縮

為了回應這些疑慮,國安法條例應強化法治原則,包括法院監督機制、行政中立原則、透明的調查與舉證程序,並定期審查法律執行效果,納入民間與專業團體的意見,實現「安全與自由兼顧」的制度價值。



國安法條例與國際法治標準的接軌
在全球化與數位時代,國家安全問題往往跨越國界。台灣在制定與修訂國安法時,也需參照國際公約與民主國家法律制度,如《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》、《歐洲人權公約》等。

透過國際對話與法律接軌,可以讓本土法制更加成熟,也讓國安政策在國際社會中取得更多理解與認同。此外,加入國際合作機制,有助於打擊跨國犯罪與恐怖活動,強化台灣的外交安全與法律正當性。



常見問答(FAQ)
Q1:什麼是國安法條例?
A1:國安法條例是國家用以界定、預防與處罰可能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法律框架,涵蓋軍事、經濟、文化、社會等多元領域,並規範政府部門與人民在國安上的義務。

Q2:國安法是否會侵犯言論自由?
A2:國安法應在憲法保障下施行,避免成為壓制言論的工具。良好的制度設計與司法審查機制,是防止人權被侵害的重要防線。

Q3:審議式民主與國安法有什麼關係?
A3:審議式民主強調公共政策須經理性、公平的社會對話形成,國安法這類具敏感性與高度影響的法律,更需透過公開審議來提升正當性與透明度。

Q4:台灣的國安法和中國的有什麼不同?
A4:台灣國安法基於民主與法治原則,強調人權與法院審查,而中國的國安法條例則多由行政主導,缺乏透明審議與人權保護的機制。

Q5:為何需要定期檢討國安法條例?
A5:隨著社會變遷與科技發展,安全威脅形式不斷演變,法律也需與時俱進。透過定期檢討,可確保法律符合當前需求,並避免過時或過度授權問題。